激活教育的“群眾力量”
■石 爽
習主席深刻指出:“要用信任的眼光、欣賞的眼光、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基層官兵”?;鶎庸俦且蛔逃龑殠?,發(fā)揮好主體作用才能用好、用活、用足教育資源。某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依托基層“三大組織”,引導官兵積極開展群眾性自我教育,形成人人參與、全員發(fā)力的良好局面,有效增強了教育感染力、吸引力。
發(fā)動官兵搞教育,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體運用,也是我軍政治民主的必然要求。歷史上,我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成功經(jīng)驗和做法,都是在群眾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形成的。例如,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訴苦三查”,較好地解決了官兵的現(xiàn)實思想問題和部隊思想作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其中一條重要經(jīng)驗就是尊重官兵意愿、相信官兵智慧。官兵是實踐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從哲學上講,內(nèi)因是決定因素,外因必須通過內(nèi)因起作用。沒有廣大官兵的積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就會缺乏生機和活力。只有想方設法激發(fā)官兵自我教育的活力,才能充分發(fā)揮官兵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豐富和拓展教育的內(nèi)容與形式。
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是整體工程、系統(tǒng)工程,涉及各條戰(zhàn)線、各個領域。政治機關和政治干部是組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力量,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干部骨干可以袖手旁觀、置身事外。1944年,譚政同志在《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中就批評過政治工作唱“獨角戲”的問題:“不把政治工作看作是群眾工作,不從群眾觀點出發(fā),不采取群眾路線,不組織群眾行動,寧愿將政治工作鎖在狹隘的圈子里,只有少數(shù)政治工作人員在做,在忙,廣大群眾卻在那里閑著?!?/p>
思想政治教育從根本上講是做人的工作。廣大官兵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青年官兵思想活躍、興趣廣泛,渴望展示自我、注重現(xiàn)實參與,蘊含著無窮的教育力量和資源。思想政治教育走群眾路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把官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潛能充分發(fā)揮出來,讓官兵從教育的對象變成教育的主角。教育組織者應少當“主講人”、多做“主持人”,鼓勵官兵上講臺、當主角,不斷激活教育的“群眾力量”。通過“問題讓大家擺、是非讓大家辨、道理讓大家講、答案讓大家找”,拉近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距離,讓官兵從相互啟發(fā)中明辨是非、體悟道理,推動形成“人人是教員、事事是教材、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生動局面。
官兵齊拾柴,教育爐火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用好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方法;廣泛開展尊干愛兵、兵兵友愛活動,深入談心交心,培養(yǎng)官兵真摯的革命情誼;走好網(wǎng)上群眾路線,做到人在哪教育重點就在哪,把網(wǎng)絡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教育創(chuàng)新的“最大增量”;開展兵寫兵、兵演兵、兵唱兵群眾性文化活動,充分發(fā)揮強軍文化育人功能;積極回應官兵關切,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努力將教育引導與政策激勵相銜接,使教育有溫度有實感,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燃旺教育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