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李佳琦 發(fā)布:2025-09-28 06:42:47

開懷天下事,不言家與身
■吳繼宏
早期共產黨人、革命先烈羅學瓚在其《隨感》詩中寫道:“開懷天下事,不言家與身?!彼虝旱囊簧響汛罅x、肩挑日月,展現了把黨的利益擺在個人利益之上的高尚品質。
縱觀我黨我軍歷史,很多共產黨人在選擇面前,都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yè)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十八軍進軍西藏誓師大會上,政委譚冠三堅定地說:“如果我為祖國獻身了,請一定把我的骨頭埋在西藏”。他舍小家、顧大家,帶著軍人妻子奔赴西藏,卻沒去找戰(zhàn)爭年代失散的4個孩子。這種大愛無私的精神,激勵感染了全體將士。
1960年的艱難歲月,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的四哥許德富與六弟許德強,從湖南長沙老家出發(fā),一路輾轉,來北京投奔他,滿心期待能吃穿不愁。當時,裝甲兵司令部黨委剛作出規(guī)定:凡是來探親的,只允許住3天。四哥和六弟的到來,讓整個大院的目光瞬間聚焦。許光達把對兄弟的愧疚與關愛藏在心底,拿出家中全部糧票塞進他們的行囊,勸其回村。倆兄弟僅在北京住了2天,就踏上了返鄉(xiāng)的列車。剛走不久,許德強在安陽火車站病倒,后經醫(yī)院搶救無效,當晚就去世了。許光達聽到消息后一夜未眠,覺得對不起六弟,但從未動搖“不搞特殊”的信念。
事實上,許多革命前輩在親情與黨性原則的天平前,都做出了看似“冷漠”的選擇。楊開智是毛澤東同志妻子楊開慧的哥哥,新中國成立后,曾寫信給毛澤東,希望能在北京給他安排工作,或是推薦他在湖南省從事更好的工作。毛澤東回信道:“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規(guī)矩辦理,不要使政府為難?!备嬲]他要堅持原則,不要搞特殊。
在親情面前“鐵面無私”的,還有老紅軍曾志。1928年,曾志跟隨隊伍上井岡山,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為了革命將親生兒子含淚送人。20多年后母子重逢,身為廣州市領導的曾志,極力彌補親情虧欠,但依然決定讓兒子石來發(fā)回家務農。后來,孫子石金龍來到北京看她,希望幫助解決“農轉非”的事情,時任中組部副部長的曾志予以婉拒。在她心中,組織原則高于一切,決不能因私廢公,哪怕是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
這些故事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蘊含著老一輩革命家崇高的政治品格、官德人品、原則操守,那就是“戀親不為親徇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他們用摒棄小我、成就大我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如何正確對待親情與原則。新征程上,共產黨人應自覺向革命前輩學習,保持秉公辦事、鐵面無私的精神,講原則不講面子、講黨性不徇私情,努力做到公正無私、純粹無妄、潔白無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