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孫悅 發(fā)布:2025-07-23 08:29:37
長城腳下奏響紅色樂章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沿線多地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一組新聞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座長城。它是“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的萬眾一心,是“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情壯志,是“萬里長城永不倒”的自強不息。
進入新時代,長城保護被賦予新的內涵。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啟動以來,沿線15個省區(qū)市結合區(qū)域特色,發(fā)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長城+紅色”主題的文旅融合區(qū),讓長城精神薪火相傳。
巍巍巨龍昂首屹立,煥發(fā)新的生機。一幅以長城為“軸”的紅色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編 者
京津冀長城主題攝影聯展
光影定格老兵面孔
■馬鴻旭 楊天宇
抗戰(zhàn)老兵孫庭財。孫 毅攝
展覽現場,參觀群眾在抗戰(zhàn)老兵展區(qū)參觀。司 達攝
“如果說你曾苦過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愿不枉啊,愿勇往啊,這盛世每一天……”7月8日,“長城如愿——京津冀長城主題攝影聯展”在北京市文聯創(chuàng)展中心開幕。開幕式上,文藝工作者深情演唱歌曲《如愿》。
此次展覽是北京市延慶區(qū)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推出的重要活動,共展出100幅攝影作品,分為抗戰(zhàn)老兵、長城保護員、長城風光3部分。其中,抗戰(zhàn)老兵展區(qū)通過軍裝肖像、生活照片等,展現老兵們的崢嶸歲月與晚年風采。參觀群眾可以掃描作品下方的二維碼,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從2013年開始拍攝抗戰(zhàn)老兵,想把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笨粗约旱淖髌?,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志愿服務延慶分隊負責人陳義東說。起初,陳義東想拍攝一組抗美援朝老兵的照片,因為自己的二伯就是其中一員。可老人告訴他,延慶還有很多老八路,他們年紀都很大了,應該先為這些老兵拍照留念。
2015年,延慶區(qū)委宣傳部出版畫冊《長城下的抗戰(zhàn)老兵》,收錄了陳義東的多幅作品。一個周末,陳義東來到百歲老兵王鳳有家中,想把畫冊送給老人。進門才知道,老人已經好幾天水米未進、認不清人了。
“我把畫冊翻到印有老人照片的那一頁,遞到他眼前,老人看得很認真?!标惲x東回憶,沒過兩天,王鳳有就去世了。“長城千年屹立不倒,但時間不為老兵停留。我們做這件事,就是在與時間賽跑?!?/p>
據統(tǒng)計,延慶區(qū)在冊老戰(zhàn)士、老黨員中,最年長者已107歲高齡。2015年,延慶區(qū)開展老兵影像檔案工程,已為321位老兵建立珍貴的影像檔案。截至目前,檔案中的抗戰(zhàn)老兵僅有27位健在。舉辦此次展覽,既是對革命前輩的致敬,也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
此次展覽中還展出許多青年攝影師作品,陳義東希望能借此機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傳遞“接力棒”。1993年出生的孫毅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攝影系,此次展覽展出了他拍攝的太爺爺孫庭財的照片。
“太爺爺腰間有一道長長的戰(zhàn)傷,體內還有手榴彈片,直到去世都沒有取出。”孫毅說,太爺爺生前經常天不亮就起床,做農活、收拾屋子,吃飯的時候總是家里第一個吃完的,碗底干干凈凈不剩米粒,點點滴滴都體現一名老兵的軍人本色。
大學畢業(yè)后,孫毅選擇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如今擔任延慶區(qū)永寧鎮(zhèn)王家堡村村委會主任。2018年起,每到“七一”前夕,孫毅都會背起相機,為全村老戰(zhàn)士、老黨員拍攝照片。“過段時間,我準備將這些照片和家鄉(xiāng)紅色故事整理成冊,送給老人們留念。”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讓大家認識到,長城不僅是文化遺產,更是國家和民族的象征。山河無恙,長城如愿,正是展覽主題的寓意?!毖討c區(qū)文聯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組織展覽走進機關、企業(yè)、學校、軍營,讓廣大軍民近距離感悟長城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長城村
六盤山下紅旗漫卷
■中國國防報記者 馬嘉隆
在紅軍夜宿喬家渠舊址,講解員向參觀群眾講述長征故事。喬建設攝
長城村俯瞰。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
六盤山東麓,天高云淡,紅旗漫卷。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長城村,因長城穿村而過得名。站在層層疊疊的梯田邊遠眺,一側是黃土高原層層夯筑的蜿蜒長城,一側是獵獵紅旗飄揚的紅軍長征革命舊址。
兩千年前抵御外敵入侵的夯土城墻,曾迎來北上抗日、救亡圖存的紅軍隊伍,“長城+長征”賦予這個村莊獨特的歷史底蘊。長城腳下,絡繹不絕的游客沿著紅軍足跡,感悟“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豪情。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固原境內,沿戰(zhàn)國秦長城翻越六盤山。
“10月8日,毛主席夜宿長城村喬家渠,住在村民家的窯洞里,睡的是搟面用的案板臨時搭起來的床。”講解員給各地游客講述紅軍夜宿喬家渠的故事。
“當時,村民生活貧苦,許多紅軍戰(zhàn)士脫下外衣送給老鄉(xiāng)。大家十分感動,將自家的土豆湊了10余擔捐給紅軍?!遍L城村黨支部書記喬建設說,當地極度缺水,為了給村民省水,紅軍就帶泥蒸著吃,毛主席當時也端了一茶缸帶泥的土豆。
“我們出生在長城下,聽著長征故事長大。如今,我們也要接力走好新的長征路?!眴探ㄔO告訴記者,近年來,彭陽縣啟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大長城沿線考古發(fā)掘和紅色歷史遺跡保護力度,建成集紅色教育、休閑旅游、民宿體驗為一體的綜合紅色旅游景區(qū)。
“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六盤山上,毛澤東回顧艱難歷程,展望革命未來,一首《長征謠》直抒胸臆,這便是《清平樂·六盤山》一詞的雛形。前不久,彭陽縣人武部組織專武干部和民兵沿古長城重走長征路,感悟氣壯山河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古老的長城,不僅是歷史的遺跡,更是文化的載體。在長城腳下品味長征途中的紅色故事,能更好引導大家參與到筑牢國防安全鋼鐵長城的事業(yè)中來?!迸黻柨h人武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以全民國防教育月和民族團結進步月為契機,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重走長征路·翻越六盤山”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打造“走好新的長征路”紅色品牌,讓更多人感悟革命傳統(tǒng),厚植愛黨愛國愛軍情懷。
山西長城一號旅游公路
紅色景點串珠成鏈
■高云森 中國國防報記者 苗 鵬
大同市平城區(qū)學生來到長城腳下開展紅色研學。張日升攝
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天鎮(zhèn)段。師小淦攝
仲夏時節(jié),位于山西省的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如一條緞帶,纏繞在晉北群山間,一條串聯起烽燧古堡的景觀文化帶向遠方鋪展。
2024年10月,總里程1.3萬公里的山西黃河、長城、太行三條一號旅游公路全線貫通。長城一號旅游公路“0公里”標志文化驛站,坐落于偏關縣老牛灣村,這里也是長城一號旅游公路與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交會處。兩條公路并肩同行32公里,串連起多個紅色景區(qū)。
“趁假期帶孩子來這里,感覺特別受觸動,全程乘車在長城腳下穿行,沿途能看到許多長城元素的設計,很有文化內涵?!眮碜蕴旖虻挠慰屯跸颊f。
這條公路不僅是一條交通線,更是傳承紅色精神的紐帶。大同市天鎮(zhèn)縣李二口段長城腳下,天鎮(zhèn)縣紅色文化記憶館迎來熙熙攘攘的參觀群眾。步入展館,迎面是王振翼烈士銅質雕像,下方刻著他的生平簡介。1925年,在王振翼的積極推動下,大同地區(qū)第一個地方黨組織——中共大同鐵路工人支部成立,一批懷抱救國救民理想的進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展館內,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講述著這位犧牲時年僅30歲的革命烈士事跡?!巴夤俏倚哪恐械挠⑿?,館內有一間專題展廳介紹他的生平,讓更多人了解他、緬懷他,我很欣慰。”王振翼烈士外孫李培和說。
“這座展館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先輩的奉獻與犧牲?!崩疃诖宕逦瘯魅卫渍钾斀榻B,該館目前累計接待參觀群眾超15萬人次。長城一號旅游公路通車后,越來越多游客自駕前來?!皽线€是那道溝,山還是那座山,但我們的日子大變樣,吃上了‘旅游飯’?!崩渍钾斦f。
樟子松、油松、云杉……驅車行駛在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天鎮(zhèn)段,紅藍相間的旅游大道將星羅棋布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串珠成鏈”。
“1937年,日軍重兵進犯天鎮(zhèn),中國軍隊在此布防。將士們藏身長城箭窗、依托垛口,與日軍展開拉鋸戰(zhàn)。至今,一些巖石上還能辨認出斑駁的彈痕?!痹诖笸L城博物館,“小小文旅推薦官”周博涵為參觀群眾講述那段烽火歲月的故事。
“我們希望能用好獨特資源,讓長城文化‘活起來’。”天鎮(zhèn)縣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圍繞長城遺址,打造豐富的文旅場景和業(yè)態(tài),賦能紅色旅游發(fā)展。
夕陽西下,長城一號旅游公路上的車燈連成了線,滿載著紅色記憶駛向遠方。晚風吹來,古長城的滄?;仨懪c新時代的紅色脈動相應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