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15日電(記者仇逸)科研人員直接激活小鼠前腦的中央杏仁核,小鼠竟然對原本并無興趣的小木棍、對原本害怕的機器蟲子產生攻擊和啃咬的行為。由此,“獵食”這一本能行為的神經調控機制得以被首次揭示。
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教師、美國耶魯大學在站博士后韓雯斐作為第一作者,日前與耶魯大學伊凡教授共同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雜志新年第一期上,發(fā)表題為《中央杏仁核對獵食行為的整合調控》的封面論文,首次清晰闡釋了前腦對腦干以及頭頸顱面運動的調控。
韓雯斐介紹,作為生物體重要本能行為的“獵食”行為一直沒有得到深入研究,特別是關于動物如何在自然環(huán)境中攝取食物的研究極少。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fā)現有文章提及中央杏仁核可能與主動“獵食”有關,而簡單攝入食物顆粒的“攝食”行為,并不會引發(fā)中央杏仁核的神經反應。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假說,課題組采用光遺傳、藥物遺傳手段,直接激活小鼠的中央杏仁核,結果令人驚奇:小鼠竟然對本來沒有興趣的小木棍、本來害怕的機器蟲子產生了攻擊和啃咬的行為。在體腦電記錄也顯示,中央杏仁核直接誘發(fā)肌肉的收縮,積極參與了“獵食”行為,而非沒有難度的“攝食”行為。
中央杏仁核原本是感覺信息和情緒調節(jié)的中心,一般認為與恐懼和焦慮有關,研究發(fā)現中央杏仁核竟然在獵食行為中起著重要調控作用,這一結果非常出人意料。研究者表示,中央杏仁核接受大量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的神經投射,同時廣泛分布著各種調節(jié)激素的受體,包括腎上腺素、血清素、多巴胺等,因此這一研究提示,中央杏仁核很可能扮演了運動輸出的“閘門”功能,將上游的覺與情緒信息進行整合,并輸出到中腦和腦干的運動中樞,這有助于深入了解情感環(huán)路與運動表現之間的精密聯系。
研究完整揭示了中央杏仁核對腦干頭頸部運動中樞的精細調控環(huán)路,這一發(fā)現還有助于了解頭頸部運動失常、比如夜磨牙與情緒調節(jié)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