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而為:讓紅色經典歷久彌新——全媒體時代紅色經典出版?zhèn)鞑?chuàng)新論析
摘要:紅色經典是無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本文結合學思踐悟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分析紅色經典傳播創(chuàng)新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的基礎上,圍繞打好輿論主動仗、創(chuàng)新傳播體系、提供細分服務三個層面,探討紅色經典出版創(chuàng)新的現實舉措。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紅色經典;軍事出版;傳播創(chuàng)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紅色經典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文化資源,生動記錄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光輝歷程,集中展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心理品格、思想意識和精神氣質,是無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2023年12月3日,習總書記在江蘇省鹽城市考察新四軍紀念館時強調“這是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要用好這一教材”。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具體體現,為紅色經典創(chuàng)新傳播提供了根本遵循。軍事出版作為紅色經典出版的主力軍,推進全媒體時代紅色經典出版創(chuàng)新,讓紅色經典出版歷久彌新,成為軍隊出版單位的時代課題。本文結合學思踐悟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分析紅色經典傳播創(chuàng)新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的基礎上,圍繞打好輿論主動仗、創(chuàng)新傳播體系、提供細分服務三個層面,探討紅色經典出版創(chuàng)新的現實舉措。
一、紅色經典傳播創(chuàng)新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
習總書記洞悉傳媒發(fā)展大勢,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做出了一系列新研判新論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用習總書記的論述來審視當前的紅色經典傳播,面臨的挑戰(zhàn)不可忽視。
(一)信息急劇膨脹,讀者選擇困難,紅色經典面臨吸引受眾挑戰(zhàn)
全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種類和數量極大豐富,閱讀資源極度充裕,過去“能不能讀到”的問題,已變?yōu)楫斍啊斑x擇讀什么”的問題。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閱讀資源,面對即時化、碎片化的信息消費潮流,很多讀者患上 “選擇困難癥”或陷入“信息繭房”。如何讓不太具備流量優(yōu)勢且需要深閱讀的紅色經典在信息汪洋中突圍而出,是一個現實挑戰(zhàn)。
(二)網絡高度發(fā)達,媒介深度融合,紅色經典面臨服務升級挑戰(zhàn)
全媒體時代,傳播突破了傳統(tǒng)的時空、渠道、主體、功能等限制,快速、便捷、實時更新的電子閱讀正在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相比于紙媒,數字媒介有多種傳播形式,更加生動形象,且能讓讀者參與其中,因此,接受度越來越高。紅色經典出版創(chuàng)新,一方面要提高紙質圖書的出版質量,堅持以讀者為中心,通過裝幀設計、文本排版、編輯設計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滿足讀者審美和便捷閱讀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適應時代要求,通過數字技術進行紅色資源加工、提煉、轉化、演繹與衍生產品開發(fā),如引進裸眼3D、AR/VR等技術立體呈現,以多元化的閱讀形式,提升讀者閱讀體驗。
(三)快餐式閱讀盛行,泛娛樂化蔓延,紅色經典面臨被邊緣化挑戰(zhàn)
全媒體時代,人們生活工作節(jié)奏快、壓力大,閱讀呈現“碎片化”“淺表化”趨勢,這也導致了泛娛樂化蔓延。在流量經濟驅動下,一些人打著還原歷史、探究真相和學術研究的幌子,拿中國革命史、新中國歷史來做文章,肆意詆毀紅色經典,歪曲、解構和虛化歷史,攻擊、丑化、污蔑英雄人物。比如,有人說雷鋒故事是虛構的,有人質疑“狼牙山五壯士”事跡細節(jié),有人說邱少云忍受烈火燒身劇痛違背生理學,有人污蔑江姐“作風不正”等等。凡此種種,不僅消解了紅色經典的影響力,而且瓦解著人們對于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若任由其泛濫,紅色經典傳播空間就會不斷受到擠壓,輿論主動權就會不斷被削弱,危害極大。由此可見,紅色經典傳播創(chuàng)新刻不容緩。
二、紅色經典傳播創(chuàng)新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習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chuàng)新,使正面宣傳質量和水平有一個明顯提高”。用習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來指導紅色經典傳播創(chuàng)新,應立足于全媒體時代傳播特點和紅色經典內容特色,著重處理好幾個關系,而不是盲目求新求變求全。
(一)處理好思想性與可讀性的關系
思想性與可讀性就好比果核與果肉。果肉只是手段,果核才是目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歸結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做好正向引導,堅決反擊歷史虛無主義,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思想性是紅色經典的最大屬性。突出思想性,目的是對讀者進行引導,讓讀者汲取營養(yǎng),進而影響讀者。用紅色經典的思想性做好引導,就是守紅色經典的內核。紅色經典是由翔實的歷史事件、立體的英雄人物、曲折的演進過程共同組成,在傳播過程中,尤其要注重其內容的完整性,避免碎片化、片面化導致受眾對歷史事件、英雄人物以及我們黨的奮斗歷程產生認知偏差,曲解紅色經典的內在邏輯。二是與時俱進講好故事,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產品讓紅色經典更加貼近讀者。任何一種有目的的傳播活動都希望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而傳播效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播的方式、策略和藝術。柏拉圖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整個世界?!睂?chuàng)作于特殊年代,表達主題、敘事范式、語言風格都帶有歷史印記的紅色經典來說,將思想性寓于可讀性之中,把故事講精彩,讓作品讀起來有吸引力尤其重要。在講故事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時代性,讓處于歷史長河中的紅色經典故事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性,讓歷史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飽滿,讓抽象的價值觀念更加具體生動。同時,對紅色經典呈現的演繹形式、傳播手段和敘事方式進行拓展豐富,讓其有更好的表達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
紅色經典基于一定的歷史背景,較好融合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可以說,紅色經典的生命力在于歷史真實,感染力在于藝術真實。歷史真實是確定的真實,是已發(fā)生的、未經修改的歷史事實;藝術真實是模糊狀態(tài)的真實,是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表象通過提煉、加工、重組等創(chuàng)作活動生產出來的,用假設性情景來體現對社會生活本質的理解和認識。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夠反映生活真實,但與生活真實存在區(qū)別。要將歷史真實與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情思融合起來。前幾年,一些“抗日神劇”中出現的手榴彈炸飛機、徒手撕裂敵人等情節(jié),既違背歷史真實,也不是藝術真實,負面作用不容忽視。傳播紅色經典,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首要的是尊重歷史真實,以歷史真實為支撐“大事不虛”,同時將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合理融合“小事不拘”,提高藝術表現力。
(三)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內容與形式是構成作品的兩個基本要素,是一對廣泛而又具體的概念,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各以對方為存在條件。以設計為例,內容是設計的起點和歸宿,加上編輯、排版、印刷、裝訂,一本書從作者到讀者經歷了各方面協(xié)調努力的歷程。為適應讀者需求,設計不應限于封面,還應包括內容編輯、開本形式、厚度、重量感、材料、印刷和裝訂等維度。一本“形神兼?zhèn)洹钡臅芪⒚畹叵蜃x者傳達作者的想法,讓讀者獲得全方位的情感收獲。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一是堅持守正與創(chuàng)新結合。守正與創(chuàng)新相輔相成,體現的是傳承,是變與不變、繼承與發(fā)展、原則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辯證統(tǒng)一。只有在守正基礎上創(chuàng)新,才能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只有在創(chuàng)新基礎上守正,才能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二是堅持紙質與數字融合。技術進步帶給人類多元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數字閱讀傾向不斷增強,但紙質閱讀位列我國成年國民閱讀的“第一陣營”。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只是載體的傳播方式不同,各有優(yōu)長,各自給讀者閱讀帶來樂趣。內容優(yōu)勢借助新型傳播手段,能取得錦上添花的效果。傳播紅色經典,應推進紅色經典的“紙數融合”,在形態(tài)融合、產品融合中滿足讀者多樣化需求。
三、紅色經典傳播創(chuàng)新的現實舉措
守正創(chuàng)新是習總書記論述文化精神問題時反復提及、著重闡揚的重要內容。學思踐悟習近平文化思想,歸根結底要落實于傳播實踐,通過針對性地解決傳播全鏈條上的現實問題,實現傳播質效的提高。
(一)加強正向引導,壯大主流陣地,打好輿論主動仗
全媒體時代,網絡空間內隱藏著各種各樣的潛在文化形態(tài),與事實真相背離的造勢與營銷比比皆是,輿論斗爭尖銳復雜,涉軍輿情噪聲雜陳。紅色經典是經過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經典作品,表現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信念,追求和創(chuàng)造的超越一己之利的高遠藝術境界,客觀上具有歷史與當下雙重觀照的重大意義。因此,應著眼傳承紅色基因,加強正向引導,壯大主流陣地,打好輿論主動仗,提高紅色經典傳播的時度效。一是要用心用情用力。用心就是不忘初心,真心認可紅色經典精神內核并專心其傳播;用情就是對紅色經典有深厚感情,由衷喜歡熱愛并真情實意傳播;用力就是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以切實舉措付諸行動。二是要構建全媒體傳播話語體系。全媒體的發(fā)展開辟了紅色經典新的傳播模式、創(chuàng)新了傳播途徑、拓寬了傳播渠道,也使得針對不同傳播對象、傳播場域采用不同敘事方式成為可能,而立體化多維度的傳播能夠更好地闡釋紅色經典故事和精神內核。三是要抓住時機。大眾媒介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是可能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某些事實和意見,以及他們討論的先后順序。媒介提供給公眾的是他們的議程。因此,紅色經典傳播要善于捕捉和把握特殊時機,用好重大時間節(jié)點,找準切入點著力點,主動設置議題,讓紅色經典成為熱門話題、熱門推薦,進入熱門討論,積極引導輿論,牢牢掌握話語權。
(二)借助數字技術,做好數字衍生,創(chuàng)新傳播體系
沒有數字技術,就沒有數字媒體,也就不存在全媒體。數字技術改變的不是經典本原和精神內核,而是衍生產品、呈現方式以及媒體的組織形態(tài)、運作機制。從創(chuàng)新產品到創(chuàng)新傳播體系,是借助數字技術的主要目的。一是優(yōu)化內容供給。內容是傳播的核心競爭力,而紅色經典的最大優(yōu)勢是內容。運用數字技術提升內容的供給力,就是用優(yōu)質的數字衍生產品和權威及時的信息在傳播中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提升抵達精度。通過數據收集分析,在信息汪洋中精準錨定、篩選潛在讀者,實現全面匯聚與精準分發(fā)。三是拓寬傳播渠道。運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搭建集成開放、廣泛多樣的傳播渠道,進而拓寬覆蓋面,提高傳播力。四是促進跨界融合。加強跨界連接、協(xié)同傳播,將不同主體連接在一起,構成傳播共同體,觸達各領域端口、多類型用戶,助力垂直類內容有效破圈、跨界傳播。
(三)針對受眾需求,找準突破方向,提供細分服務
全媒體能夠通過多傳播渠道、平臺、載體進行信息生產、信息傳播、信息消費,涵蓋受眾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而且針對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適合的媒體手段、媒介形態(tài),提供細分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一是確立用戶思維。多種媒介元素、多元分發(fā)渠道,讓紅色經典更加直觀化、人性化、便捷化,用戶體驗度更強、互動性更好、整合面更寬。這就要求,將單純的讀者思維轉變?yōu)橛脩羲季S,創(chuàng)造條件讓用戶參與傳播,并以即時性、互動性作為創(chuàng)新傳播的特征。二是手段上適應傳播新形式。在傳統(tǒng)媒體持續(xù)發(fā)力的基礎上,發(fā)展新媒體傳播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層次、融合型的傳播格局。三是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針對不同受眾的不同需求,找準突破方向,提供細分服務,從受眾易接受的視角切入,講好故事,抓住受眾情感共通處、情緒契合點,以共情產生共鳴,以平實直抵人心。對紅色經典的改編演繹,應在尊重原著,合理吸收原著精髓和美學內涵的基礎上有所取舍與創(chuàng)新。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出版社)
責任編輯:張和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