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萬水千山只等閑”的中央紅軍在“屈指行程二萬”之后抵達陜北,率先為這部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劃下了一個休止符。
毛澤東曾說:陜北是落腳點,也是出發(fā)點。落腳陜北使中國革命重新建起了大本營,隨即吹響了全民族抗戰(zhàn)的嘹亮號角。然而,到陜北落腳并非中共中央和紅軍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極端險惡的轉移過程中為了擺脫敵人和保存自己,根據敵我情況變化不斷調整原定計劃的結果。整個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對落腳點的選擇先后發(fā)生了七次變化。
1黎平會議川黔邊根據地
湘江一戰(zhàn),紅軍由8萬多人銳減到3萬余人。更為嚴重的是,蔣介石已經判明了紅軍的戰(zhàn)略意圖,調來五六倍于紅軍的兵力,在湖南武岡、城步、綏寧、靖縣等前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一個“口袋陣”,等著紅軍往里鉆。危急關頭,毛澤東提出放棄移師湘西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到川黔邊建立根據地,但博古、李德不予采納,依然把希望寄托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上。
1934年12月11日,紅軍到達湖南西陲的通道縣。12日中午,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軍事緊急會議,討論紅軍行動方向問題。毛澤東從敵軍重兵阻攔這一情況出發(fā),力主西進貴州,王稼祥、張聞天和周恩來等多數人贊同毛澤東的主張。晚上19點半,中革軍委下達了“萬分火急”電,命令部隊繼續(xù)西進,但同時依然沒有放棄北上計劃。
15日,紅軍穿越湘南進入貴州,先頭部隊占領了黔東邊城黎平。中央政治局遂于18日在黎平召開會議,繼續(xù)討論紅軍行動方針的問題。經過激烈爭論,主持會議的周恩來最后采納了毛澤東的意見。會議通過的《中央政治局關于戰(zhàn)略方針之決定》指出:“過去在湘西創(chuàng)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適宜的”。隨后,中共中央又在貴州甕安縣猴場(今草塘)召開了政治局會議,重申黎平會議的決議,最終確定在川黔邊地區(qū)建立根據地作為紅軍新的落腳點。
2遵義會議川西或川西北根據地
黎平會議后,紅軍進行了縮編,部隊輕裝前進。本著避強打弱不避戰(zhàn)的方針,紅軍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數縣,搶渡烏江,輕取遵義。
遵義會議前后,由薛岳率領的周渾元、吳奇?zhèn)蓚€國民黨“中央軍”縱隊,還有川、黔、滇等地方軍閥的部隊共150多個團,對紅軍所在的川黔邊地區(qū)形成了新的包圍圈。形勢再度危急,要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根據地已經不大可能。在此情況下,劉伯承、聶榮臻等川籍將領在會上提議“打過長江去,到川西北去建立根據地”。
他們的理由有四:一是有紅四方面軍的川北根據地可以接應;二是四川是西南首富,人煙稠密,經濟條件遠比黔北好,便于立足就食;三是川北背靠西康,后面沒有敵情;四是四川對外交通不便,當地軍閥又排外,蔣介石想往四川調兵不易。會議經過討論采納了這個建議,一致決定改變黎平會議以黔北為中心來創(chuàng)立蘇區(qū)根據地的決議,紅軍渡過長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蘇區(qū)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