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破解“李約瑟之問”,為強軍興軍增添騰飛之翼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飛向太空。在宇宙高歌東方紅的中國旋律中,氣壯山河的“兩彈一星”工程圓滿收官,一掃百年屈辱,成為中華民族浴火重生的文化豐碑,奠定了巍巍中華的大國地位。
2015年4月24日,已過不惑之年的“東方紅一號”仍在浩瀚星空遨游。而與之伴生的“兩彈一星”精神,也依舊巋然屹立,恰似新中國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的燈塔,在強軍興軍征程中熠熠生輝,照亮了后繼者接續(xù)奮斗、接力前行的道路。
——強化使命擔當,增強推進國防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的文化自覺
江水奔流萬里長,百折千回向東去。清末以來,我們這個民族在復興之路上不懈前行,經歷過挫折,痛失過機會。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換來了民族的生機,打下了復興的基石。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習主席指出,“機遇稍縱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勢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錯過整整一個時代”“軍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興衰成敗,不過轉眼之間。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周邊環(huán)境日漸復雜,中國夢、強軍夢要求我們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也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今天,我國的科技整體水平已經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強軍興軍,實現(xiàn)部隊裝備技術水平的跨越發(fā)展,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靠自己,只有靠國防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自主創(chuàng)新,是我們肩負的使命,也是我們應有的擔當。
老一輩科學家胸懷報國為民的理想追求,將服從召喚、服務國家、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內化為文化自覺,升華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責任擔當,“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的價值傳統(tǒng),以及“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行動自覺。這種主動投身強軍興國的擔當精神、文化自覺和價值傳統(tǒng),是強軍路上積淀升華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的精神寶庫,需要一代代國防科技工作者自覺繼承下來,主動傳承下去。
——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增強推進國防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的文化自信
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是信息化戰(zhàn)爭的物質技術基礎,誰也不會把真正先進的技術和裝備送給我們,真正核心的關鍵技術花錢買不來,靠進口武器裝備靠不住,走引進仿制的路子走不遠?!白怨湃A山一條路”,中國這樣的大國,發(fā)展國防科技,只有自主創(chuàng)新一條路可走。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科技人員不超過5萬人,其中專門從事科研工作的僅600余人,專門科學研究機構僅有30多個,科研設備嚴重缺乏,科研基礎異常薄弱,稱得上捉襟見肘。1949年,周總理在與科學家座談時形象地指出,“目前我們甚至連縫衣針或自行車都還不能生產,卻必須學會制造飛機”。
60多年來,從“兩彈一星”揚國威、神舟天宮同巡天,到“嫦娥”探月、“蛟龍”入海,再到“北斗”導航、遼寧艦巡洋、“天河”超算,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xiàn)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發(fā)展。
“秘訣”何在?在于中國特色的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的文化傳統(tǒng)!
1955年11月,沖破美國層層阻撓終于回到祖國不久的錢學森,到“哈軍工”考察。時任院長陳賡大將問錢學森:“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斬釘截鐵地說:“為什么不能搞?外國人能搞,我們中國人就不能搞?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陳賡聽后開懷大笑,“哈哈!我就要你這句話!”一問一答,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老一輩科學家不懈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和文化自強意識。
1986年5月,楊振寧探望身患癌癥的“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鄧稼先,問起搞“兩彈”得到多少獎金。鄧稼先回答說,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才有了“兩彈一星”的成功,才有了我國國防科技的自主創(chuàng)新。
前人的精神需要我們去傳承,民族的復興呼喚我們勇往向前。強軍路上,我們只有繼承和發(fā)揚我軍軍事科技創(chuàng)新這個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斷厚植創(chuàng)新精神,找準方向、扭住不放,勇于超越、敢為天下先,才能以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意志,以探索真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才能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勇于創(chuàng)造引領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真正扎扎實實地推動我國國防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不斷前進。
——拓展全球視野,在世界軍事高科技競爭中主動作為
習主席明確指出,“誰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誰就會錯失寶貴機遇,陷于戰(zhàn)略被動”“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
科技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科學技術發(fā)展是一項全球性的競爭事業(yè)。
1960年,新中國開始進行第一種中程導彈的早期探索,決心闖出一條新路子,無論在結構設計,還是在性能指標方面,都瞄準世界先進水平,大步前進,盡快縮短與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1965年3月,正式開始研制中程導彈。1967年5月,中程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導彈技術達到了一個新水平。20世紀60年代,我們的國防科技事業(yè)剛剛奠基,就已經展現(xiàn)出著眼世界前沿,謀劃國防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的文化品質。
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等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們?yōu)椤皟蓮椧恍恰笔聵I(yè)作出的卓越貢獻。這23位科學家中,有19位曾在世界名校留學,2位在國外科研機構開展科學研究,他們均站在當時世界學術的前沿,另有2位雖畢業(yè)于國內一流大學,但也具有全球學術視野。他們在“兩彈一星”工程中發(fā)揮的卓越作用充分證明,只有把握世界科技發(fā)展前沿,把握時代科技發(fā)展脈搏,開拓進取、奮力超越,才能在世界軍事高科技競爭中主動作為,積極推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跨越發(fā)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fā)展。必須進一步拓展全球視野,審時度勢,繼承和發(fā)揚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開放包容的胸懷、辯證取舍的態(tài)度、轉化再造的能力,兼收并蓄世界優(yōu)秀科學文化有益成分,升華我國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更加積極地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在世界軍事高科技競爭中主動作為、搶占先機。
撫今追昔,我們不能忘記70多年前的“李約瑟之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她的科學技術才能夠順利發(fā)展、跨越發(fā)展。在強軍路上,我們只有繼承好新中國國防科技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積極推進國防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的積淀升華,才能徹底破解“李約瑟之問”,以國防科技的強大實力為強軍興軍增添騰飛之翼。
(《解放軍報》2015年6月04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