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不凡的戰(zhàn)場多面手
高新8號電子偵察機的典型特征是機頭及下顎處兩個巨大的雷達整流罩,加上其機身背部安裝的多個柱狀天線整流罩,具備相當明顯的電子偵察特征。
該機機頭和下顎處可容納較大型號的雷達;機身兩側天線整流罩裝有先進的電子偵察系統(tǒng),可搜集、儲存和分析由雷達和無線電設備發(fā)出的信號;機身背部的柱狀整流罩里面裝備的是衛(wèi)星數(shù)據(jù)鏈設備。
該機可獨自或與其他飛機一起執(zhí)行任務,為己方的戰(zhàn)場指揮官提供有關敵方戰(zhàn)術態(tài)勢的實時信息。此外,該機還可在確認敵方的雷達信號源之后,通過發(fā)送具有阻塞性質的電子信號,達到干擾敵方通訊的目的。如有需要,該機還可制造假目標電子信號以欺騙和迷惑敵方雷達系統(tǒng)。該機的主要任務和功能與美軍EP-3類似,主要供海軍使用。
高新8號不是EP-3復制品
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國海軍一架EP-3電子偵察機潛入我國南海海域上空活動。我國派出兩架殲-8II戰(zhàn)斗機對其進行跟蹤監(jiān)視。期間,美機與中方一架戰(zhàn)機發(fā)生碰撞,導致我戰(zhàn)機墜海。美機隨后在海南陵水機場迫降。
中美撞機事件對當時的中美關系造成了重大影響,而其反映的中美之間的電子偵察和反偵察斗爭更讓人深感震驚。軍事專家尹卓表示,近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利用有人偵察機對中國進行抵近偵察,每年執(zhí)行的偵察任務高達數(shù)百次。
迫降海南的EP-3最終被拆解成零件運回美國。英國《簡氏防務周刊》曾表示,在處置EP-3迫降事件的過程中,中方獲得了大量美方電子偵察機相關技術。當中國高新系列飛機一架接著一架橫空出世之時,有外國媒體稱,中國的電子戰(zhàn)飛機技術大多來源于當年迫降海南的EP-3。那么是否真的如此呢?高新8號是EP-3的復制品嗎?
事實上,根據(jù)報道,EP-3迫降之后,機組人員就已將機上存儲的機密資料刪除殆盡,部分機載設備也被破壞,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相關技術被中方獲得。另一方面,負責拆解EP-3的人員全部來自美方,中方人員根本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架飛機,更談不上獲取技術資料。
從這些角度來說,高新8號不是EP-3的復制品。尤其是在機載電子設備方面,經(jīng)過多次改進而來的高新8號遠比老舊的EP-3復雜,兩者水平不可同日而語。












